在通常理解中,分析概念是一种分解活动,即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之说,认为人间等级秩序之所以不易乃是因为其张设布列均仿照天地宇宙之秩序,这就将《易纬》之不易观念亦纳入到乾坤变化当中。在易学哲学中,无论是易有太极还是生生之谓易,这些哲学论题的展开无不与易相关。
李道平疏之曰: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一消一息,转易相生,故谓之‘易。二、生生之谓易除易一名而三义之外,亦有学者在《系辞传》生生之谓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易之生生意蕴。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其次,这个世界的目的是生生,万物之最终目标也是生生。这就在前人以有言易的基础上又赋予了其本源的含义,故曰:是知易理备包有无。
以其兼体,故曰一阴一阳,又曰阴阳不测,又曰一阖一辟,又曰通乎昼夜。鼓万物而不忧,则无不可发见,以兴起富有日新之德业。[7]5在天而运者,惟七曜而已并不是说在天上与天一起运动的只有七曜,而是说相对于天,以天作为参照物而运动的是七曜。
清晶之天并不有气交于地。因此,验太虚之迁动与否可以且只能由我们对于气之运化、变动的了解才可以被通达。这重天标明的是气化之最大限度。而其运动的动力,则是来自其内部。
【10】 关于古浑天说对于水生成作用的重视,可参见前所引丁四新先生的论文。王夫之云:雾之所至,土气至之。
天运转不已,如同车毂。就七政旋转而言,朱子十分赞同张载的看法,横渠说日月皆是左旋,说得好……【12】[8]12-32二人观点的相同这一点,也被王夫之所察觉,其在《思问录》外篇评论七政右转时,说其说始于张子,而朱子韪之。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经星以上之天既无所施降于下,则附地之天亦无自体之气以与五行之气互相含吐而推荡,明矣。
燎原之大火,一天不过三十里。[15]438 但是,王夫之实际上是支持历家之言的,天左旋,日月、七政则右旋。【3】[5,6]如张载在《正蒙·参两》谓:地纯阴凝聚于中,天浮阳转旋于外,此天地之常体也。这是对于天的理解的一个延伸,天无体,既然需要从气化来理解,那么作为气化所成之最大物——地自然也在天之中,这是第一层面的入。
充塞天地之间,人心其尤著者也。这一时期的浑天说往往被学界看作是中国古天文学思想的代表。
太虚所说的是天在气化之先无形而有体性的状态。【5】[10]简言之,从天的角度来看,天的名与实皆是太虚,天与太虚一样实际上是最高的概念。
天转如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也。[15]58第三,王夫之在张载、朱子基础上发掘出了地的重要意义。天之体,浑然一环而已。天之理虽然在于人,但人也有着特有的方式来通达之,即通过对在人之理本身的体认来通达天之理。因此,朱子在这里不仅明确了天有不同层次,还指出不同层次之间有着连续性。[12]51气之旋转说明天的呈现始终离不开运化之气。
【3】 关于张载思想对王夫之浑天说的影响,邓联合先生已经注意到。在此意义上,王夫之认为天气实为地气。
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王夫之对于理解太虚作出了限定。[7]3关于太虚与气的问题,学界讨论已经有不少。
[9]304天之体,浑然如具象的圆环,地因天道运化而成。……以心取理,执理论天,不如师成宪之为得也。
张载、朱熹是执理以限天,忽视了天的多层次性。一般认为,张衡所著的《灵宪》和《浑天仪注》蕴含了浑天说的基本观点。水为阴,火为阳,因此这样怎么能说阳健阴弱呢?【14】由此看来,按照张载、朱熹的理论进行推理并不能解释经验现象。因此,知凡气皆地气也,出乎地上则谓之天气,一升一降,皆天地之间以絪缊者耳。
[15]48卦象所彰显的是在人心之理,以此推演来说明日、月,显然是绕过了对日、月的观察,并不是对日、月的确切了解。经过对张载、朱熹二者思想的批判性继承,王夫之的浑天说已经成为了关于天道运化的学说。
因此,这种气之渣滓某种程度上也是水之渣滓,这个可由山形地貌象波浪状可得证明。这种话语的转变,可以看出王夫之一方面对于太虚有了更为明确的界定。
庄子解的诠释策略[J].社会科学,2019 :119.[7] 张载.张子全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8] 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9] 王夫之.庄子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6.[10] 陈赟.从太虚即气到乾坤父母:张载本体论思想的结构——以船山《张子正蒙注》为中心[J],南京社会科学,2019 :41-49.[11] 徐仪明.张载与古代天文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79.[12] 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3] 周桂钿.朱熹的宇宙论和天文观[J].福建论坛,1991 :23.[14] 李涛.论朱熹的天学思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11):77.[15] 王夫之.船山全书[M](第12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16] 萧汉明.王船山贫乏的天文知识及其追求实证的时代倾向[J].船山学刊,1995 :43.[17] 陈赟.形而上与形而下 :后形而上学的解读 ——王船山的道器之辨及其哲学意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97.[18] 王夫之.船山全书[M](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19] 陈美东.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47. 李欢友(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博士候选人)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年第6期 进入专题: 王船山 浑天说 理学 。可以看出,前两重天在气化之中,因气化而有连续性。
按照这种理论,五行只是阴阳二气的进一步分疏,那么我们对于天的追问就只能是追问第一来源,躐等而师天。就浑天之天而言,王夫之接续二者的思路,进一步认为天浑然而可分三层。天文有半边在上面,须有半边在下面。所以体之而使枝为枝、叶为叶,如此而生,如彼而死者,夫岂可得而见闻者哉 [18]505王夫之在这里以树为喻,表明了形而上之理并不是直接对于我们开显的。
神化之所不行,非无理也,所谓清虚一大也。不管是张载,还是朱熹,都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
[8]7这种观点重视水的生成作用,实际上是受到了古天文学浑天说的影响【10】,而与张载完全由气来论,认为地的实质为土迥乎不同。天本身并没有实质之气,我们所说的天气只是在气化中天的显露。
但王夫之不仅是赞同于此,还从哲学上进行了解释。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